《人生的境界》教案5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10  | 
 
 
 《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学设想: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并深入探究文中含蕴丰富的语句的含义。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 :  
对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的探究。   
 
        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但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课文的题目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因此在教学上要采用深文浅教,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并且又不拘泥于课文,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现实问题上去。   
教学方法:  
 1、采取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   
 2、采用讨论、质疑、探究、交流的方法,开拓思路。   
 3、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语(课件演示):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这就是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啊!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到《人生的境界》中看看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课件演示冯友兰先生头像等):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采取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关重要的句子。   
师生互动,讨论归纳: 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应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切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而找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句子。   
⑴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⑵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3、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内涵 。  
点拨: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归纳总结,形成整体性板书:(课件演示 )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天地境界               宇宙意义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觉        道德境界               社会意义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解        功利境界               功利意义  
                                 自然境界               没有意义  
 
四、重点研读,探究质疑(只要能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即可 ):  
1、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课件演示 )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点拨: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2、“觉解”这个词在文中共出现了13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课件演示 )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点拨:“觉解”就是觉悟、了解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点拨: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点拨: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点拨:“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贬损,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6、“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   
示范(课件演示 ):⑴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点拨: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⑵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  
点拨: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  
7、“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点拨: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胡长青是高级干部,但他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8、如何理解“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点拨:所谓“既出世又入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人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是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 :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课件演示 ):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课外延伸阅读(课件演示 ):  
 
人生三境界  
池莉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