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幼学纪事》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6-08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紧扣“求学”合理剪裁,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表达中心,以体现散文特点。
(二)理解作品中幽默的语言。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
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第1段,交代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困穷,没有文化。第2段,交代作者家的环境——大杂院,同样没有文化,“出个小学生,就算得上个知识分子”。这一段,插叙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与文章主线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旨在:一、明确“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二、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写作者幼年上学时,遇上两位良师。
第1段,从全文的结构上看,是个过渡段,概述在艰苦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引出下文对良师益友的深情忆念。第2段,又是一句过渡,引出对小学时代的两位良师的忆念。第3段,回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这位老师给作者等几个同学诵读《罪恶的黑手》,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第4段至这部分完,回忆卫天霖先生教作者他们学画的事。文章还记叙了经过“十年动乱”,才真正认识卫天霖先生的价值,并借议论先生的自画像,抒发了对卫天霖先生深挚的敬意。他是“那样的平凡”,“他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用他的艺术,更用他的人品。
第三部分,写作者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
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交代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上学是由本家供给的”,辍学则是因为穷本家们停止资助,要他自己去“找点事做”。第二层,写在茫然待业的时间里,作者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的情景。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
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这一部分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尽管过的是“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尽管“混进”“高等学府”去旁听就像“做贼”似的,然而作者对听课仍是那样的“神往”。当他从教授们的精湛讲解里,领略到秦少游、辛弃疾等大词人的妙处时,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多么美呀,多少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语言,对艺术的酷爱。
第二层,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的经过。作者称“这个夜校简直是一座法兰西文学的殿堂”,表现了对法兰西文学的仰慕,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文章详细记叙了上夜校时在厕所里烤窝头吃干粮的情景,表现作者刻苦求学的心志。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之事。文章便是围绕这一中心来选取并组织安排材料的: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呢?于是,首先有必要交代一下家庭及周围环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终究学有所成,“没有胡乱地生长”呢?这“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于是,对“良师益友”尤其是启蒙老师的怀念,自然成了回忆的中心。正是志学之年,又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可以好好读书了;可是,生活迫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是“我”求学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辍学之后如何继续求学呢?这一段经历是最难忘的,自然是最值得记一笔的。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先正规上学,后业余求学。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二、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一、三两部分分别交代两个阶段的背景,与求学无关的其他往事,统统删去。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诉家常,亲切生动。作者幼年失怙,家境困穷,求学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今天,回忆这些往事,绝非百无聊赖而抚摸昔日的伤口以自哀自怜,而是出自严肃的时代责任感,对那黑暗年代作深沉的反思。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发而为豁达风趣的语言,形成本文幽默的风格。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这是幽默的两种形式。本文则综合运用这两种形式: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待你想笑时,却分明听得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要催人泪下。比如,文章第一段,交代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根本没有一本书,却偏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来个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这“笑话”是说得多么严肃。又如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写到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这是多么沉痛的往事!然而文章没有“哭”出声来,接下去便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貌似“轻松”的“俏皮话”,却要比涟涟的泪水更沉痛。
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使本文的幽默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恶劣的社会环境和“那么多好的老师和好的朋友”,“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花了钱”而旷课的“学子”和做贼般“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等。这些对比,都是那么强烈,作者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认真严肃的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课文分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
分析:如果从记叙的时间、事件来概括,可以写成:一、贫寒家境,二、短暂上学,三、不幸辍学,四、业余求知。如果从表达的内容、主旨来概括,可以写:一、知识作用幼已明,二、读书习惯师育成,三、艰难辍学志不失,四、苦心求知得真趣。这四部分首先在时间上是先后联系的,其次在内容上由表入里,先写自己虽生长在没文化的家庭却怎么会重视文化知识的,这里既有环境的促使,更有老师的诱导,所以后来辍学求职了,还是不忘找机会学习,这在内容上是循序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
(四)课文记叙了作者求学的过程,按常规应该有个总结,本文有吗?
分析:有的。“四”中最后一节为全文作了总结,也点明了主题,这节其实可以划为第五部分的,只是因为文字短小,所以并入“四”。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幼学纪事》选自《 》1983年第5期。这是一篇______散文,是作者______回忆少年时期______。
2.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3.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
4.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我”帮助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
5.第二部分写幼年上学时的______。其中第一段,从全文结构上看是个______段,概括叙述______,引出对______的深情忆念。
6.第二部分第二段,也是过渡段,它的作用是______。第三段写忘了姓名的教师,______印象最深,始终留在脑海里。
7.作者回忆美术教师卫天霖时,详细写教师教给孩子各种画法,特别着重回忆一次写生课的情况和教师给自己的鼓励,为什么?为什么强调卫先生的“价值”?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8.第三部分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思考一下,为什么写这段生活?
9.第四部分写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这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写什么内容?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文章所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读来如诉家常,亲切自然。但作者在选材上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你能分析一下本文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吗?
2.阅读本文时是否体会到幽默的风格特点?试分析幽默风格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试分析本文强烈的对比手法在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
(三)精读导引。
1.首先理出本文写了哪些材料?分别说明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最后归纳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2.查查有关资料,先理解什么是幽默?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幽默写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分别找出对比之处,然后分析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四)疑难讨论。
1.材料:①贫寒的家境 ②周围环境大杂院 ③两位良师 ④中途辍学 ⑤辅仁大学旁听 ⑥上夜校
与中心的关系: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的事。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这就需要交待家境的贫寒和环境的困难,所以文章首先写家庭贫寒,突出没有文化;写大杂院,也突出没有文化。这样就写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求学的艰难。为什么在如此艰难中,“我”喜欢读书,并学有所成呢?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尤其是两位启蒙教师。于是写两位教师的材料成了回忆的中心内容。中途辍学是求学生活的转折点,而且这段生活经历最艰难,也最能反映“我”苦学的精神,所以文章对旁听和业校学习生活做了细致地描述。纵观全部材料可以看到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的。
2.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
本文第一段交待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没有书,作者却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接着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书”。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当你想笑时,分明感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催人泪下。再如文章第三部份写作者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文章在叙述这沉痛的往事后不再去写令读者“哭”的话,而接下来的却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俏皮话,貌似轻松,却比涟涟的泪水更令人沉痛。这样幽默的语言就更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
3.鲜明强烈的对比是本文表现方法上的另一个特点。作者把“那么多好的教师和好的朋友”与恶劣的社会环境相对比,“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形成强烈反差,花了钱而经常不听课的“学子”和“我”这个“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作者虽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的认真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中国青年 回忆性 于是之 艰苦的求学生活(8分)
2.作者回忆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表达对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10分)
3.这实际上是在写他家境的贫寒,另外根据中心的需要,首先点出作者渴望求学的艰辛。(10分)
4.突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5分)
5.两位良师 过渡 求学的困难 良师益友(8分)
6.引起对小学时代两位良师的回忆 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10分)
7.流露对老师的喜欢和敬重之情,表明老师给“我”的影响之深 突出老师的伟大颂扬老师的平凡的画像,表现老师的谦逊的品格,赞颂老师是一位“播种者”。(15分)
8.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 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的转折点必须交待,这段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苦心求学作了铺垫。(15分)
9.分三层:①写侥幸进辅仁大学旁听;②找到职业后上夜校学法语;③最后一段,全文的总结。(9分)
10.议论点题,表达作者对当时的恶劣政治制度的痛恨,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10分)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熏陶 2.困惑
3.殁 4.呈送
5.辍学 6.不绝如缕
(二)联系匈牙利小说家莫利兹所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这句话,仔细琢磨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含义:
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2.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家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是极方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功夫,居然写出来了。
3.我替老郝叔起草的这篇“通知”,无疑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了,何况还分送出去,也算是发表了的呢!
4.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的未来。
5.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
(三)将课文中的词填在空格中,再在括号里写出它的近义词,比较一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选用这个词:
1.一位眼睛近视得很厉害而又不戴眼镜的老师,把我们几个同学______( )到他的宿舍里去,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
2.后是学用炭条作画,炭条消耗大,向家里讨钱时已从大人的脸上______( )出几分难色。
3.从他们精到的讲解里,叫我______( )出这些大词人的妙处。
4.一个“汉学”,一个“法语”,再加上是个夜校,这对我简直是个天赐的______( )。
5.且走且______( ),路成了我最好的温课的地方。
(四)仔细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了作者幼年求学的一些经历,你认为通过这些片断的记叙,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有人说是控诉旧社会的不合理、不公平,剥夺了穷苦青少年求学的机会;也有人说,作者以亲身的经历为例,说明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的上进心,能激发人的求学欲望;还有人说,中心思想是教育青少年珍惜今天良好的环境,有利的学习条件,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对这几种意见,你的看法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题目是《幼学纪事》选材、组材都围绕幼年求学之事,请你谈谈本文四个部分中每一部分与记叙中心的关系。
〖小资料〗
(一)重点的内容图解。
 
中心:通过对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良师益友的尊敬与怀念,告诫年轻的一代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时光。
(二)辅助材料。
1.汉代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假托三个人物“子虚、乌有、亡(通‘无’)是公”互相辩驳问难。后世就常用“子虚乌有”来代表本不存在的事物。
2.可用本文和《琐忆》比较,同是回忆,但一是写人,一是写事。与初中学的《背影》比,同属回忆,却一是集中回忆一件事、一个鲜明印象——背影,一是回忆许多事、许多人的某一方面。而且本文的感情、主题与两文均有不同。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幼学纪事》ppt课件(29页)
《幼学纪事》读后感
《幼学纪事》测试练习题
《幼学纪事》ppt课件3
《幼学纪事》ppt课件2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获得教养的途径》《幼学纪事》教学参考
于是之《幼学纪事》原文阅读
《幼学纪事》教案5
《幼学纪事》教案4
《幼学纪事》教案3
《幼学纪事》ppt课件1
沪教版《幼学纪事》教案2
《幼学纪事》重难点分析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